您好;欢迎访问河南修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
收藏网站 | 在线留言 | 联系我们

电话:18749782888

新闻动态
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

中医趣谈——各家争鸣(二)

发布时间:2023-04-06 点击次数:622次

  第二节 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划分

  研究学术流派是研究学术发展的重要方法。但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划分,是后人对前人的研究结果,并非已有固定的学派,由后人来评价。例如,张仲景撰写《伤寒论》一书,既不可能知道被后人奉为经典,更不可能预测以后有数以千计的医家学习和研究他的著作,形成一大学术流派。因此,对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划分就受到研究者认识观点的影响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会产生不同的看法。有关学术流派的争鸣,多年来一直在进行,在学派的形成历史年代与学术流派的如何划分这两个问题上,见解不一,迄今尚没有统一的结论。

  一、医学流派形成的年代

  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。zui早提出者莫过于清代纪晓岚,其在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?医家类》提出:“儒之门户分于宋,医之门户分于金元”。认为医学不同的学术见解应从金元时代开始,才成为门户之见,虽没有“流派”二字,但后世研究者把门户之见作为流派门户来理解。《中医各家学说》二版全国统编教材在总论中所提及的河间、易水、伤寒、温病四大学派,即是受这一学术观点的影响而提出的。历史上较早进行医学流派研究者,当推民 国时期谢观先生,他曾著《中国医学源流论》一书,书中明确提出了刘河间学派、李东垣学派、张景岳学派、薛立斋学派、赵献可学派、李士材学派、伤寒学学派等,亦与纪晓岚之论点的影响有关。

  我国近代著 名医学理论家任应秋先生在1984年出版的《中医各家学说》四版全国统编教材中,提出:根据历史发展的史实,突出地叙述了远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洪流中,医学流派的产生便已逐渐兴起,;打破了纪氏“医之门户分于金元”之说,对医学流派产生时代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。

  其理由有五:

  其一、春秋战国时期,社会制度的变革,以宗族制度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受到家族制度生产关系的冲击,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隶制,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,推动了社会的发展,同时也必然推动了科学的进步。

  其二、在春秋战国时期,出现了学术上的各种流派,形成了“百家争鸣”的学术发展局面,正如范文澜先生在《中国通史简编》中所说:“郑国子产首创法家,齐国孙武创兵家,鲁国孔丘创儒家,重要的学派除了道家,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”。汉代初期司马谈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派进行了划分,分为阴阳、儒、道、墨、名、法六个学派。《汉书?艺文志》又把先秦之学分为儒、道、法、阴阳、名、墨、纵横、杂、农、小说十家,除了小说家之外的九家,可谓形成了不同的学派。

  其三、这一历史时期,科学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,取得了一定的成就,诸如天文历算学、地理学、农学、军事学、制器技术、艺术等,都有了一定的进步。在医学领域,既出现了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和、扁鹊等著 名的医学家,而且《黄帝内经》;这样的医学理论已经问世,标志着中医学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,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,这一理论体系又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,有其科学合理的内涵,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,鉴于其不尽完善之处,又为学术发展提供了可能,为后世众多的学术流派形成创造了条件。

  其四、在汉代以前,根据史料记载,医学的师承授受关系业已存在。在《史记?扁鹊仓公传》中记载有:“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,出入十余年……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。”又云:“扁鹊又使弟 子子阳厉针砭石……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。”表明扁鹊学医于长桑君,其弟 子有子阳、子豹等人。该传中还记载: “太仓公者,……姓淳于氏,名意,……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。”说明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。此外,该篇还记载淳于意的学生有宋邑、高期、王信、杜信、唐安等人。由于这一历史时期师承关系已经形成和存在,就为医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。

  其五、在这一历史时期,医学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。例如对“命门”的认识,《内经》与《难经》则不同。《难经?三十六难》云:“脏各有一耳,独肾有两者何也?然,肾两者,非皆肾也,其左者为肾,右者为命门。”提出了命门为右肾的观点。《内经》一书的认识则不然,《灵枢,根结》篇:“太阳根于至阴,结于命门,命门者目也。”《灵枢?卫气篇》亦提出“命门者,目也:,的认识。《素问?阴阳离合论》也云:“太阳根起于至阴,结于命门,命曰阴中之阳。”太阳经之循行,起于至阴,,终于睛明,三家之说均指目而言,有以组织器官称者,有以穴位称者,但均与《难经》大相迳庭。关于“三焦”的认识.《难经?二十五难》明确指出三焦为无形之脏,其云:“心主与三焦为表里.俱有名而无形:”而{灵枢?本输》篇则云:“三焦者,中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”《灵柩?本藏》篇云:“密理厚皮者,三焦膀胱厚;粗理薄皮者,三焦膀胱薄;疏腠理者.三焦膀胱缓;皮急而无毫毛者,三焦膀胱急;毫毛美而粗者,三焦膀胱直;稀毫毛者,三焦膀胱结也。”提出膀胱有厚薄缓急直结之不同,而且在此文后又说“厚薄美恶皆有形”,表明《内经》认为三焦为有形之腑。与《难经》观点不一。

  鉴于以上五个方面的理由,尤其是既有学术争鸣,更有师承授受,形成医学流派具备了基本的条件。而且在《汉书?艺文志》中又记载有医经家、经方家之不同,前者在研究中医理论,后者侧重临床方药,各研究不同领域。任应秋先生认为这是医学流派形成的明确文字记载。

  对于任应秋先生的观点,亦有不同看法,有人认为,一种学术见解能否在学术上形成系统,成系统者可称之为流派,不成系统者只能称为一家之说。河间、易水、伤寒、温病四大派的存在没有争议,但古医经、古经方是源不是流,而东汉以后研究《内经》或《难经》诸家,不仅没有就某一新的见解发展成为系统,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各不相同,他们唯 一的共同之处只不过都是以阐发经旨作为统一命题而已,医经学派不能成立。经方诸家,尽管从六朝至北宋之间,历代对方剂学十分重视,金元以后又有不少医家对经方很重视研究,但二者无共同之处,前者是收集整理经验方,后者是研究仲景之方,只能算方剂学的两个小学派,因此提出,战国及以前的医学流派是源不是流,不同意学派产生于战国时期。

  《中医各家学说》五版全国教材又提出了学术流派产生于汉代以前,既不同意纪晓岚的“医之门户分于金元”之说,又不肯定任应秋先生医学流派源于战囱之论点。在教材中提出:“这一时期,有不同的师承授受关系,又有不同的学术理论见解,出现学术上的争鸣,说明早在汉代以前,就有了产生医学流派的条件”,但肯定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,缺乏充足的史料,而伤寒学派是众所公认的。《中医各家学说}五版教材首先介绍伤寒学派,该学派的宗师张仲景为汉代医家,由于其《伤寒杂病沦》的成书,才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有关内容,学派因之而产生,因此,教材中提出,学派之产生,zui迟不应晚于汉代。

  以上可以看出,对医学流派的产生时代,大致有三说,一为战国以前,二为汉代以前,三为金元时期,形成了学术上的争鸣。

  二、学派的划分

  关于学派的具体划分,历来学者的看法也不尽一致。民 国时期谢观先生在《中国医学源流论》一书中,将其分为七个学派。纪晓岚在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中提出“医?之门户分于金元”,倡金元四大家刘完素、李东垣、张子和、朱丹溪各成一派。早在明代,王纶于《明医杂著?医论》中倡四子大全之说,提出“外感法仲景,内伤法东垣,热病用河间,杂病用丹溪”。将张仲景、李东垣、刘河间、朱丹溪作为不同学术观点的代表人物,对后世学派的划分有着一定的影响。《中医各家学说》二版全国统编教材提出了河间、易水、伤寒、温病四大学派,《中医各家学说}四版全国教材提出了医经、经方、河间、易水、伤寒、温热、汇通七个医学流派,《中医各家学说》五版全国统编教材又将七大医学流派改为伤寒;、河间、易水、攻邪、丹溪、温补、温病七个医学流派,众说不一。为什么对学派划分出现不同见解?这与研究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有密切关系,为此,我们应当正确看待。

  学派的划分原则或标准,不外乎两个方面:一者是在学术上的共性,或共同研究一个领域、课题,或在学术上有共同的见解;二者是有一定的学术联系或继承性,或属师承授受,或为私淑。所谓私淑,指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,但后人尊崇、学习前辈的学术观点。有此二者之一,划为一个学派就不可非议。但具体到不同的医家,由于研究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,可以有不同看法,以朱丹溪为例,其师承于刘河间的门人罗知悌,而且其学术上受到刘河间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影响,故将其归属于河间学派是有根据的:但是,朱氏提出了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的观点,倡导滋阴泻火的治疗法则,于杂病又提出以气、血、痰、郁辨治杂病的观点,其门人甚多,成为金元时期滋阴学说的代表和杂病治疗大家,将其划为一个学派的宗师,也是有充分理由的。再如,李东垣学医于张元素,受张氏脏腑病机学说的影响,注重脾胃内伤病的研究,创立了脾胃内伤论,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,将李东垣归属易水学派是无可非议的。但李氏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,其门人与私淑者亦甚多,后人称其为“补土派”的代表,将其另立一个学派也未尝不可。鉴于学派的划分是后人研究前人学术发展沿革的一种方法,因此,研究者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,会产生不同见解,是不足为奇的。也正是由于各个研究者分析问题角度不一,更有利于我们对中医学术发展和医家学术思想的深入,可以避免片面之弊病。此外,对于学派的划分,亦有以地域为界者,如江南新安地区,历代名医辈出,被后人称为新安医学派。有以南北地域区分医家,分为南方派、北方派者,也是一种划分方法。还有以临床处方善用仲景方者称为经方派,凡不善于或不拘泥用仲景方者,统称时方派,则又是一种流派划分的方法。对此,笔者认为:对于学派的具体划分和医家在学派中的归属,不必强求统一,只要研究者有划分学派的具体原则,具体划分时有其理由,立论有据,便不必过多论其是非。

  第三节 研究学术流派的意义

  中医学术发展历史悠久,名医辈出。每一位著 名医家的成功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,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,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,更有所创造、有所发明、有所前进,形成了个人的独到见解和学说,因而形成了学术上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局面。我们要研究中医学术的发展,深入研究每一位医家的理论见树与临床经验;脱离了其学术上继承性的了解,往往难以深入。因此,研究学术流派就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。其主要意义有二:其一,通过学派的研究,可以理清中医学术发展的思想脉络,总结学术成就取得的历史经验,为我们今后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;其二,通过学派的研究,可以更深入研究每一位具体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,分清其中哪些是对前人的继承,哪些是继承中的发展,哪些是个人的创新见解与经验,以便更好地为今日中医学术发展发挥作用。

  例如,张仲景之《伤寒论》问世至今,注释研究者不下千余家,有从文字注释者,有从医学理论研究者,有对其方药进行研究者,还有从临床应用研究者:他们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各不相同,有从《内经》《难经》-等经典理论角度分析者,有从病机角度分析者,有注重研究其辨证方法者,有对其遣药组方、治则治法研究者,还有从版本、条文编排、文字错筒进行研究者,不一而足。若从伤寒学派的发展角度去研究,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,就会发现,金元以前众多医家研究《伤寒沦》.多从研究伤寒病入手.偏重于如何提高疗效,把仲景《伤寒论》仅作为二部研究伤寒病的代表著作,认为其成就突出而已;因此,对其条文字义,内容编排、方药理论研究诸方面均不侧重,故尔,或补充临床方药,或重新汇总编排,或抒己见,并未把《伤寒沦》作为经典:而金元以后研究《伤寒论》诸家.将《伤寒论》奉为经典,因而在条文次序上产生了错简与非错简之争(所谓错简,是古代写书以竹简代纸,错简是指文字次序有错讹之处)。对仲景之方.则多从理论与应用角度进行研究,但很少有对仲景之方加以补充与修定者;进而又有对伤寒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三方研究者,有对六经分经研究者,有对六经实质探讨者,使对《伤寒沦》这部原著的研究不断深入,这些都是受《伤寒论》学术地位提高,被奉为中医经典著作的影响。通过这一学派的研究,对我们今后如何进一步研究《伤寒沦》,会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,从中得到启迪。

  又如,探讨朱丹溪的学术思想,若仅从其代表著作中研究,虽可以看出朱氏于杂病的证治中以气、血、痰、郁进行辨证,亦可发现其阳常有余、阴常不足及相火论的认识观点。但欲进一步理解其学说,若不从学派师承角度去分析研究,则难以深化。朱丹溪从师于罗知悌,罗知悌又是刘河间的再传弟 子,其将刘河间、李东垣、张子和诸家之书传给朱丹溪学习。朱丹溪虽另成一派,但其学术渊源于刘河问、李东垣诸家,可以说朱氏之说是河间学派发展的一个分支,又是易水学派之绪余。其宗刘河间之学,刘氏探讨外感火热病机,反对外感热病滥用温燥之品,朱氏则提出内伤亦易生火热,大倡阳常有余、阴常不足之论,提出相火易动,内热易生,阴精易伤,力主滋阴降火,也强调火热病机的重要性。从二者之间学术上的师承角度去理解朱丹溪之学,则更易深入。但朱氏论相火又提出“相火为人身动气”、“相火妄动为贼邪”,此说又与李东垣“火与元气不两立,一胜则一负”的观点相一致,均从内生火热角度阐发内伤杂病病机,只是东垣侧重于气火失调病机的阐发,而朱氏则强调火伤阴精病机而已。东垣之学对丹溪学说的形成亦很有影响。此外,朱丹溪提倡杂病治郁之法, 强调气、血、痰、火、湿、食六郁致病,治疗时强调当从中焦人手,认为郁证以“阳明为多见”;而李东垣则认为脾胃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,脾胃内伤,百病由生。联系二者,可以看出朱氏治郁从中焦入手与东垣脾胃升降学说关系密切,既有继承又有发展。可以认为,注重学派研究、注重师承关系与学术上的继承性,对深入探讨医家的学术思想,充实发展中医学术,是十分重要的。

  但应认识到,学派的研究并不是研究中医历代各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zui佳方法,亦有其不足之处。仅从学派分析医家的成就,往往有以偏盖全之弊。如叶天士、王盂英均是温病学派的中坚,若仅从温病学派角度研究二家的学术成就,则往往忽略二人在杂病治疗方面的理论与经验。又如,喻昌是伤寒学派代表医家之一,其三纲学说颇有影响,但仅从伤寒学派研究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,遗漏其对大气、秋燥及杂病方面的研究成就,亦不能全 面反映其学术思想。因此,学派的研究对中医学术思想的沿革、发展,对医家学术思想的研究,均有积极重要意义,但不是唯 一zui佳方法,应当正确认识,恰当对待。

  来自艾御享堂发布于网络作品。


  • map
    查看地图
  • 18749782888
    咨询热线
  • message
    短信咨询